五君子煎可改善腹瀉,嘔吐,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
五君子煎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脾胃虛寒,嘔吐洩瀉而兼濕者」,其病機核心為中陽不足,運化失職。脾胃虛寒則升降失常,胃氣上逆為嘔吐,清陽下陷為泄瀉;濕濁內停則加重水穀不化,故需溫補與燥濕並行。方名「君子」喻其藥性平和,以補益為主,配伍溫燥之品,共奏健脾溫中、化濕止瀉之效。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人參、乾薑
人參大補元氣,益脾肺之氣,振奮中焦機能,解決「虛」之本。
乾薑炒黃減其辛烈,專於溫中散寒,止嘔止瀉,針對「寒」之標。兩藥一補一溫,奠定全方溫補基調。
臣藥:白朮、茯苓
白朮燥濕健脾,助人參補氣,兼能固表止瀉,直接處理「濕」邪。
茯苓滲濕利水,導濕下行從小便出,與白朮形成「燥滲並用」之局,分消濕濁。
佐使藥:炙甘草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並助人參、白朮補益之力,緩解乾薑溫燥之性。
配伍特點
全方以四君子湯(參、朮、苓、草)為基礎,去大棗之滋膩,加乾薑之溫中,使補氣不滯濕,溫陽不傷陰。乾薑與茯苓的「溫化—滲利」組合,尤其適合虛寒夾濕之證,既避免單純溫補而濕留,亦防止過度利濕而傷陽。
中醫理論依據
此方體現「虛者補之」「寒者熱之」「濕者燥之」的治療原則,協調脾之「升清」與胃之「降濁」,透過恢復中焦運化,使氣機通暢,濕濁得化,嘔瀉自止。其用藥比例(如乾薑量少於人參)亦反映溫補為主、散寒為輔的治療思路,符合「治脾胃者,當以緩功」的傳統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