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何可欣生孩子:生不出来崩溃大哭,不愿侧切改剖腹,自曝难处

体操运动员的训练有多苦,大家都懂,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拉伸、力量练习,

高强度的核心肌群训练,摔倒了爬起来接着练,韧带拉伤了咬牙坚持。

这样的身体素质,很多人觉得,生孩子对她来说肯定小菜一碟,可事实并非如此。

体操运动员的身体虽然强悍,但也有特殊性,

长期的高强度训练让她们的核心肌群、腰腹力量远超常人,

这在生产时能帮上忙,比如更容易用力推动胎儿。

可另一方面,体操运动要求身体高度紧实,

骨盆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往往缺乏足够的柔韧性,这可能让胎儿通过产道时更费力。

32岁的何可欣,早已退役,身体素质依然比普通人强,

但面对生育,她一样得从零开始迎接挑战。

2025年5月,她和老公郭航迎来了人生的新角色——父母,

但生产的过程,从一开始就让何可欣有点措手不及。

5月5日凌晨,她突然感觉身体不对劲,赶紧叫醒老公,确认是见红了,

第一次当爸妈的两人,紧张得手忙脚乱,赶紧联系医生。

医生说暂时不用急,第二天早上再去医院,他们才稍微松口气,

第二天一早,两人赶到医院,何可欣还挺乐观,

甚至在病床上对着镜头比了个“耶”,满心期待着宝宝的到来。

可没过多久,事情就没那么轻松了,宫缩的疼痛来得又快又猛,像海浪一样一阵接一阵。

刚开始,她还能靠调整姿势、坐在瑜伽垫上来缓解,

可疼痛越来越强烈,她只能紧抓床栏,咬牙硬撑。

到了晚上,饭都吃不下几口,眉头皱得紧紧的。

想打无痛分娩的麻药,医生却说宫口还没开够,得再等等。

疼痛像潮水一样涌来,何可欣终于忍不住掉泪,

曾经在赛场上摔倒都不吭声的她,这回被折腾得几乎顶不住。

好不容易熬到可以打麻药,疼痛总算缓解了一些,可麻烦还没完,

半夜,她开始呕吐,可能是对麻药的敏感反应,折腾了一整晚,

天快亮时,她才筋疲力尽地睡过去。

真正到了生产的时候,情况更复杂,

宝宝的胎位不正,枕位是横着的,这让顺产变得格外困难。

何可欣疼得大哭,情绪完全绷不住,医生建议侧切来帮助分娩,

可她坚决不同意,坚持要剖腹产,最终,医生和家人尊重了她的选择,她被推进了手术室。

何可欣选择剖腹产的决定,事后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讨论,

有人不理解,觉得她宫口都开全了,顺产眼看着就差一步,

为什么不接受侧切,非要再遭一次剖腹产的罪?

但也有不少人支持何可欣的选择,毕竟,每个产妇的情况都不一样,

何可欣后来解释,她有膀胱小、尿频的问题,侧切后伤口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每次上厕所还得忍着疼,这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产科医学上,侧切确实能帮顺产,但也可能带来伤口感染、愈合不良等并发症,

尤其是对有特定身体状况的产妇来说,风险不容忽视。

而剖腹产虽然恢复期长,但对胎位不正、胎儿较大的情况,能更安全地让宝宝出生,

何可欣的宝宝有7斤多重,如果强行顺产,风险可能更高。

有人觉得顺产更“自然”,是好妈妈的标配,有人认为剖腹产更安全,产妇的感受应该优先,

医学上,顺产和剖腹产各有优劣,没有绝对的对错。

何可欣作为第一次当妈的新手,面对剧痛和未知,选择了让自己更安心的路,

这种选择,背后是她对自身状况的考量,也是一个母亲对宝宝安全的负责。

何可欣的经历,不是个例,奥运冠军在赛场上光芒万丈,

可到了产房,她们一样要面对生育的考验,生产这件事,从来不是光靠体力就能过关。

胎位、骨盆条件、宫缩强度,这些因素都不是意志力能控制的,

体操运动员像何可欣,长期训练让骨盆周围肌肉紧实,可能影响胎儿通过,

这些特殊性,让她们在生产时可能面临比普通人更大的挑战。

何可欣从赛场到产房,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大跨越,曾经她用完美的翻转征服高低杠,

如今,她用泪水和坚持迎来了新生命。

7斤多的胖小子,是她和老公的新起点,也是她作为母亲的勋章,

生育从来不是赛场,没有标准动作,也没有绝对的胜利。

每一个母亲,都是咬牙闯过生死关的勇士,冠军也好,普通人也好,在产房里,她们一样伟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